欢迎来到涵江文明网!
莆田涵江:“话理涵江”传党音 声声入耳聚民心
【发布日期:2023-11-02】 【来源:】 【字体显示:

涵江区牢牢把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工作取向,遵循“宣讲面向群众”的原则,针对传统宣讲形式单一、内容乏味、群众参与度低等问题,探索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宣讲接地气、有特色的“话理涵江”宣讲队。近年来,紧紧围绕“为谁讲”“讲什么”“谁来讲”“如何讲”重点,深入一线问需于民、线上线下相结合、用百姓语言讲述理论故事,传递党的创新理论,有效提升了基层宣讲的感染力、传播力与影响力。

“小品牌”唱响“大声势”。以打造特色宣讲品牌为抓手,线上线下齐发力、协同联动,探索出“一队二地三向”(简称123)宣讲工作实践体系(即建好一支宣讲队伍、用好“线上、线下”两个阵地、着眼“政治导向、受众导向、问题导向”三个导向),整合优质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做好经费保障,通过“规范化”推进,“专业化”提升,推动宣讲工作与群众活动深度融合,促进宣讲常态长效。

“话里涵江”宣讲队巡回宣讲走进涵江历史文化街区

“小分队”构建“大格局”。坚持加大挖掘力度,凝聚宣讲新动力。通过开展比赛选、重点部门挑、发动基层推、专业理论组、特色群体融等形式,组建10支多类别90余人的常态化有特色的宣讲队伍。完善基层宣讲队伍培训机制,通过备课、授课、比赛、观摩等方式,提升基层宣讲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实现理论宣讲由原来单一的“专家领导讲”向多行业、多层次、跨领域的“大众讲”转变,营造起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大格局。


“话理涵江”宣讲队走进塘北社区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宣讲

“小主题”,讲好“大道理”。坚持量质并重,兼顾时效和灵活,将理论宣讲内容嵌入群众平常生活,融入故事、文艺节目,用快板、小品、三句半、赞句等“理论+”形式,讲好“莆仙话”,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结合宣讲员特点,让年轻干部讲党的理论政策;结合主题教育,请退休老干部谈初心体会。结合历史、文化、文艺、时事、阵地等资源,打造“红色+”深入、“故事+”浸入、“文艺+”融入、“惠民+”注入等各类“理论+”新形式,帮助群众更好地学深悟透党的好声音。


推出具有涵江特色的“文艺+宣讲”三句半作品

“小载体”,营造“大氛围”。常态化运用涵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平台四单模式,突出“分众化”“对象化”,把课堂搬进农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军营等基层一线;采取流动式和固定式相结合,组织宣讲员在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田间地头、家庭门院等场地,在假期、农闲、休闲等碎片化时段,利用乡言土语,话文明、聊生活,从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上入手,更好地为老百姓在政策上解“渴”、在思想上解“惑”,切实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米”。


“话理涵江”宣讲队走进华佳彩企业宣讲

组织宣讲力量、备好宣讲内容、灵活宣讲形式……涵江区“话理涵江”宣讲队多措并举,坚持“群众在哪里,宣讲就到那里”,“我讲你听”变“你要我讲”的宣讲模式,让宣讲走出会场,走进广场、走入屏幕、走上舞台,把宣讲内容“唱出来”“演出来”“展出来”,让一场场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有热气,让群众听得进、坐得下、留得住。


编排莆田方言快板进村居宣讲党的创新理论 

宣讲内容更优化。突出政治引领,深入宣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用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宣讲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生动实践,着重宣讲涵江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取得的可喜变化和优异成绩。并将其融入红歌比赛、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中,让学习教育氛围更加浓厚,宣讲内容更接地气。

宣讲平台更亲民巩固提升传统阵地,依托闽中革命司令部、东大家风家训馆、廉政教育点等23个基地,打造实景课堂;发挥戏台、广场、少年宫、宫庙祠堂等场地,开设红色公交路线,打通流动课堂。开辟新媒体宣讲阵地,制作推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在福建》等宣讲短视频36个;录制木兰溪治理、乡村振兴等“云宣讲”节目15期,在学习强国、东南网等平台播放量超22万人次。让理论学习“睁眼可见、触手可及”,干部群众随时学、随地学。

宣讲效果更入心。发挥宣讲队成员特长,采用“宣讲+文艺”形式,把厚重的理论知识轻巧化,将党的创新理论通过编排莆田方言快板、情景剧、三句半、舞蹈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入听众心底。注重把宣讲与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聚焦把握群众关心的热点事件和切身利益,从养老、医疗、教育、农业、文化等方面着手,做到既把惠民政策讲好,又把民生实事办好。2021年以来宣讲队员参与相关活动2600余场,惠及群众20万人次。

步履不停,宣讲不辍,涵江区将不断精心组织、创新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网上网下齐发力,以更加立体化、多样化的宣讲形式,推动新思想在基层群众中走“新”更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