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欢迎您!
“延迟满足”,正确的做法是这样的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6-26】 【作者:/来源: 三峡市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 】 【阅读: 次】【关闭窗口】

   “延迟满足”是很多父母熟知并常用的方式,本身是希望帮孩子培养克制和等待的能力,但同时又有另一种声音来提醒你,小心走进误区,进入另一个教育的极端。“延迟满足”不是教育的灵丹妙药,要想用好它,需要一些内功和技巧。


01   3岁前,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究竟多大的孩子适合“延迟满足”,通常来说,3岁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延迟满足,并不等于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也不及时满足,否则不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安全感的形成。从另一个角度说,孩子很小的时候还不具备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父母对于孩子的及时回应和陪伴能帮助孩子学会自控。


   生理需求要满足。孩子口渴想喝水,马上给予满足。孩子想上厕所,也是不能等待的。孩子想让妈妈抱,想出去玩,这些生理需求和合理需求,应该尽快满足。


   让孩子学习等待。对于一两岁的孩子,父母比较多的应该是让孩子学习等待。同时,少主动给孩子提供各种物质满足。这么大的孩子,很多东西父母不买,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去要。


   孩子的不合理需求给予替换选择。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可以讲道理,可以训练孩子对未来几天的事情做计划,对于孩子的要求合理的给予及时满足。不合理的需求要坚决不满足,并提供一些替换选择,教会他怎样合理做选择。


02  3岁以后,心理上第一时间满足,行动上延迟满足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随时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要”?当然不是!我们想要强调的重点是:3岁前不要刻意对孩子进行延迟训练,这样误解了理论,也会误伤孩子。但是3岁之后,父母仍然保持对孩子尽量满足的状态,就容易养成“即刻满足”的习惯。所以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父母对他们的需求稍有不从,或者满足稍微慢一点,就开始大哭大闹,甚至撒泼打滚。如果从小对孩子百依百顺,最后可能培养出一个“小暴君”,以后父母的延缓和不从就都成了不能容忍的背叛,自控能力也会很差。既然3岁后的延迟满足很重要,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呢?我们通过一些案例来细细解析。


   案例一:

   梦梦跟妈妈逛街,看到乐器店里的吉他非常喜欢,妈妈觉得喜欢吉他不是坏事,但是第一次见到就买回家也不合适,这时候该怎么做呢?


   可以这样做:不当下答应,也不当下回绝


   其实妈妈的心里是同意的,但最好不要立刻答应,也不能当下就回绝。而是对梦梦说:“你喜欢吉他我觉得很好啊,你要是真的喜欢我可以买给你。但是这种乐器很贵的,你确定自己喜欢吗?能坚持练习吗?再说,买它需要很多钱,我们一起来计划一下。”接下来,妈妈可以带孩子看看别人的演奏,让他自己试一下,如果确实喜欢,就可以一起计划开支,经过一周或者一个月的努力之后再买给他。


   “延迟满足”不是要训练孩子不敢提要求,所以要第一时间对孩子的需求表示理解,认同他的感受。


   案例二:

   球球已经有了一辆火车了,可是看到商店更长更新的款式时,非常兴奋,很想让妈妈再买一辆送给自己,妈妈看球球真的很喜欢,很想送给他,可是又觉得就这么轻易买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不好做,这时候如何做呢?


   可以这样做:让孩子努力做事来满足


   “延迟满足”的原则是合理、自然。循序渐进,孩子的有些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你认可的,也可以等一等再满足他。你可以设计一些激励办法“有条件的满足”,让他通过努力做事来挣得一些权利。比如一周内每天早上自己穿衣服,就可以满足他。这样做,锻炼了孩子忍耐坚持的能力,也让他明白要努力才有收获。当孩子经历了期待、努力、坚持才得来想要的,才会真的懂得珍惜、知足和感恩。


   让孩子努力做事来换得满足,这或许只是把孩子的生活变得更“艰难”点的小办法,可是这样的方式,会让他从索取变成付出和努力。


   案例三:

   周周的性格非常急躁,妈妈想要在日常生活中从各种小事做起,给他延迟满足,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可以这样做:小事中让孩子学会等待


   “延迟满足”其实就是教孩子学会等待,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非常考验父母的耐心。日常小事就可以做起,比如孩子想吃零食,你可以让他帮你做一件事再吃;想要读第二本书之前,先把第一本放回书架;想买一个新玩具,就要每天自己刷牙,坚持1周后就可以买。久而久之,孩子在产生需求的时候,就能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讲道理不急躁。


   “延迟满足”要合理运用,而不是事事为难孩子,走进另一个极端。如果孩子很少得到满足,他也会变得灰心,对生活缺乏期望,适得其反。


   延迟满足要适当,不要让孩子过分控制自己。


   延迟现象的背后,其实是说明孩子有足够的忍耐力,对自己的各种欲望,有适当的压抑与控制能力。但如果让孩子对自己过分压抑,也会变得过于理性,缺乏激情。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所以,父母要把握其中的尺度,延迟满足的训练不能过度,否则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闽公网安备 35030302354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