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欢迎您!
公众场合,你害怕孩子让你“出丑”吗?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4-30】 【作者:杜慧/来源: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 【阅读: 次】【关闭窗口】

一次尴尬的经历


   上周,朋友从加拿大回来,我们约好见面。去之前,我和邦爸一起叮嘱孩子邦邦:“要有礼貌,要......”见面的整个过程,邦邦都遵守“诺言”。临别时,大家预备一起乘电梯下楼。在等电梯的时候,朋友临时想到要去商场,邦爸就给了一点小建议,稍稍耽误了一会儿。


   这时,邦邦说:“电梯到了!”可是因为跟朋友还没说完,直接进电梯有些贸然,于是我们就又站了一会儿。就这一会儿的功夫,电梯门关上了。邦邦很生气地说:“电梯都来了还不走!你看吧,还得再等!”空气瞬间变得很凝重,我跟邦爸愕然,朋友也搞得不知所措......我心想这孩子怎么回事,突然发什么脾气?!!这前面都好好的,最后来这一出!下楼之后,我也有情绪:“电梯走了就走了,再等就可以了!打断大人说话很不礼貌!”


父母的面子问题


   我们不接纳孩子这样的行为反应,为什么不接纳呢?面子问题。


   孩子这样的行为让我们在朋友面前略显尴尬。仿佛一个声音在耳边飘起:“看他们教育的孩子!”而我心理包袱更大,学了教育和心理,还把孩子教成这样!因为包袱而有压力,因为压力而反弹,强度和力度也会更大,也很容易变得“敏感”和“反应过激”。这中间,我毫无疑问地把自己的感受和面子放在了第一位。


   潜意识中,我也许是这样认为的孩子是我的“形象代言”


   他谦谦有礼、温和恭敬,那证明家教良好;如果“表现不佳”,那就是家长的不是。因为触碰到了成人的面子,孩子就更不容易被接纳了。可是,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就是因为他的真实和纯粹吗?他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我等了很久,我希望电梯来的时候就可以走,你们不要一个劲地聊天了,看到我,好吗?我想起小时候最害怕我妈妈跟人聊天,总是没完没了。我遗忘了我小时候的体验,就忽略了邦邦的感受。


   我想到了一幅画面:大人在上面,孩子在下面。大人和孩子之间隔着距离,因为对接不上而形成分割。因为不理解,父母把自己架了起来;孩子仰着头,却上不来。久而久之,冲突便一次次发生,隔阂也永远都在。我们看不到这层透明又充满力量的隔阂,还洋洋自得、不知不觉地设计了一个理想小孩的模样,让孩子按照我们的预期去实现。当不符合期待时,情绪就跑了出来。而这样的期待,让我们离孩子的真实感受越来越远,与孩子的距离也越来越。殊不知我们的要求和期待永远成了期待......


   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呢?

   1.以“成人”为主,亲子关系并非平等;

   2.用期待和要求来绑架孩子;

   3.并未考虑当下孩子的发展阶段(处于情绪控制能力尚不完善)  

   4.在不委屈自己和照顾别人感受间寻找平衡,对成人都难,何况是孩子?


那这些将会造成什么影响?


   孩子对自己不接纳。父母的否定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错了,是不对的。孩子会认为:我在表达真实的感受,但是这样是不被允许的。当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会觉得迷茫,甚至是压抑;父母的反应也证明了父母的不平和,这些反应模式直接被接收,很可能被复制;对比接纳情绪,看到感受,大家都将更多的精力耗费在情绪中,又缺乏妥当的处理。那么,从结果上来分析就是消极的,意义值较低的。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就是一天天在重复做着这些意义值并不高的事情吗?


   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跟邦爸一起分析,聊到这件事。我想,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邦邦没有因为在公共场合,因为承诺和保证就怯懦畏缩,掩盖情绪并压抑自己。他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这反而证明我们的亲子关系是让他感到“安全”的。


   要把父母的感受告诉孩子。我更应该明确地告诉他: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你表达出来了,真实去描述,这并不是错的,但如果在叔叔阿姨面前能够以更柔和的方式来表达就会更好了。另外,你这样做,妈妈的感受是有些尴尬的。


父母应如何自我调适?


   不要被面子绑架!我们大人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不要过度紧张和敏感,不要被面子绑架!孩子出状况,这就是孩子的反应,这不等于自己就是失败的。更不能绝对化,充满对自我的批判与否定。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努力做好爸爸好妈妈,要看到进步,而不是揪住错误不放。


   不期待孩子是完美的。并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父母放松,孩子才不会紧张;父母放松,才能捕捉到教育契机,让孩子有机会面对情绪、说出感受,学会处理情绪并寻找解决方案。给自己松绑,接纳自己,也是给孩子更多空间和自由、更多的接纳!














闽公网安备 35030302354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