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欢迎您!
为什么我不建议对孩子说“考不好没关系”?一位心理学家的回答真相了……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9-18】 【作者:主创团·哎呀妈/来源: 新东方家庭教育 】 【阅读: 次】【关闭窗口】

   前些日子去表姐家,一进门就看到外甥满脸不高兴的样子。原来外甥作业写得一塌糊涂,数学题连续错了好几页,表姐一检查完,气得火冒三丈,拿起作业本就是一顿骂。“整天吊儿郎当,不好好学习,难怪考试不及格!”一旁的姐夫看气氛不对,赶紧走过来当“和事佬”,一边劝表姐不要那么凶,一边安慰孩子:


   “没事没事。咱学不会考不好没关系,到时读个厉害点的专业,学个一技之长啥的更重要。”


   看似很有道理的一番话,却让我听出了问题来。不想孩子因为学不好、考不及格自信心受挫,便告诉他“没关系”,这类的表达根本起不到鼓励安慰的作用。反倒会因为它背后暗含的“否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打击。孩子没考好,瞎鼓励只会让他越来越差。


   如今越来越多父母知道,孩子个性敏感、脆弱,平时不能太多打击、嘲讽和责备。于是习惯用“没事”、“没关系”这样的表达,打消孩子的紧张和恐慌,试图用无所谓的态度鼓励孩子再接再厉。只是,孩子听到这种话,会怎么想呢?


   一场家长课堂上,主持人问所有父母一个问题:“孩子没考好,回到家你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现场的答案基本就两种:一种质问为什么没考好,另一种则开明地安慰道“没关系,下次努力就行”。表面上,似乎后者更能让孩子接受一些。


   为了验证是不是真这样,主持人邀请两位家长分别扮演父母和孩子,重现问题的场景。结果却发现,扮演孩子的家长,一听到“妈妈”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就行”这句话,心情没有觉得轻松,反倒感觉比被骂一顿还难受。这样的体验,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可无一例外地,每个人的思维都出现强烈的反弹,很快就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这个著名的“白熊效应”放在教育中同样适用:越是不愿孩子放心上,孩子越在意。这在某种程度就是一种“负面强化”作用,常常把“没关系”、“不要紧”挂嘴边,非但不能给孩子正确的鼓励,还会让孩子越学越没自信,对学习和考试越抗拒。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杀伤力远远超乎预期。父母用意虽好,但孩子听起来完全不是一回事。


   《陪孩子长大》一书中,作者盛琳表示:“很多家长不知如何疏导孩子的情绪,为了不给孩子增加压力,不断提醒孩子‘不要紧张,放平心态’、‘考不上本科没关系’。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焦虑感。”


   之前广西一个男孩,期末考试“考砸了”。虽然父母口口声声说“没关系,不怪你”,可他还是受不了,直接拿了2400元现金离家出走。无独有偶。广东一个初中女学霸,考试失利成绩掉到前十外。结果听到妈妈和奶奶安慰自己“下次考好点,这次不要紧”后,竟气到把英语书撕掉,情绪崩溃。


   相信父母表达的初心用意是好的,只是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这些话只会被孩子解读为:“父母这么说,看来是已经不看好我,对我没信心了……”“他们根本不懂,也不关心我,他们都看不出我有多在意难过。”“我学习有困难,可他们只在意我考得好不好,从没想过给我支持和帮助。”


   别责备孩子喜欢想多,容易曲解父母话语的用意。越是对自己有高要求,被学习压得精神紧绷的孩子,越听不得这些无关痛痒宽慰的话。明明考试、学习是现阶段特别重要的任务,他想方设法让自己投入其中,逼自己和别人一样刷题、写错题本。结果父母一句轻飘飘的“没关系”,瞬间抹杀掉自己的努力。不管多用心,言辞多委婉,孩子听到的尽是父母对自己的否定,从而滋生出更强烈的挫败感。


   促使孩子进步的,是他的底层感受、内在驱动。著名主持人李小萌在畅销书《你好,小孩》分享过一对母子的故事。儿子18岁以前,那位妈妈一直都住在老家,就算家庭拮据,她也没有抛下儿子外出打工,而是一直陪着儿子上大学。每天的生活起居,她都悉心照料,还常常关注到儿子的心态变化。高考前夕,儿子心情一度烦躁,静不下心学习,看的东西不入脑,便把腿绑在桌子腿上,逼自己看书。她回来一看,一边了解儿子这么做的缘由,一边忙着开导儿子,劝儿子别做这种傻事。每次儿子唱歌,就算跑调,她都不准别人说,为的是让儿子好好减压。十八年来,这位妈妈一直陪在儿子身边,“照顾孩子的情绪”。逗儿子笑,让他发泄情绪,让他减压,从不说任何一句类似“妈妈以后就靠你”的丧气话。正是她时常关注到儿子的内在感受,儿子高考前状态越来越好,后来不仅上了大学,还读了研究生,留在一线城市的高校当老师。


   父母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不是靠外力的输出,指示孩子往哪里走,该干什么。相反,想要把孩子从挫败感中拉出来,得给他足够的温柔和尊重,看到他的需求,满足他,孩子才可能唤醒内在的动力管理好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真正好的教育,永远都充满正向积极的力量。父母切实的关注、体贴,正确的激励和引导,才是帮助孩子拨开云雾见月明的“神手”,让他愿意克服障碍、困难,积极主动探寻成长和进步的路。


   想让“鼓励”发挥真正的功效,要这样做才对。


   对孩子而言,当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或遭遇其他挫败事件时,恰恰是教育的好时机。这时,父母不要毫不在意,不把孩子当回事,而是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用正确的鼓励来支持他、引导他。


   1、启发孩子合理宣泄情绪。

   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并不擅长主动表达内心的负面情绪。这时父母别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把“说话”、“发声”的机会交给孩子。比如在合适的时机下,和孩子单独沟通交流,关心孩子的心情和感受。如果孩子不习惯表达,父母可以试着现身说法,以孩子的视角分享自己失败时的感受,让孩子意识到:“我不可耻,我有权利失败。”当孩子听得进去,愿意去表达倾述,就是给他的情绪一个出口,直面自己的心情。


   2、模糊化孩子的“失败事件”。

   疏导完孩子的情绪后,要想从情感上安慰孩子,可以把“考不好”或者其他失败事件放在一个笼统的语境中描述。比如:“考砸了、失败了是很正常的,人人都会遇到。”“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次失败而已。”不过分强调孩子失败的具体事件,让孩子简单理解为一次“挫败”而已,孩子能够更坦然接纳。


   3、侧重于原因分析,肯定孩子的成长。

   孩子从感性的场景中恢复到理性状态,最需要的是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接下来该怎么解决和避免。这时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批判心,保持客观成熟的心态陪孩子分析原因。当孩子一步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可改进的方面时,别忘了夸孩子一句“你现在看问题和之前又不一样了,真的是进步/成长了”。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教练式父母”给自己提供锦囊和方向。有父母手把手地教和示范,孩子才有更大的信心认定自己能行,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能顺利过关。


   尹建莉老师说:“人生万事,得体的方式,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孩子这一路的成长,要经历的事远比父母想象得多,如果不用心去感受和学习,一旦错过最佳的“保护期”,未来就很难指望他积极向上生长。用恰到好处的方式爱孩子,是每一个父母最大的自觉。但愿我们都能把孩子的事放在心上,认真履行为人父母的职责,让孩子需要的时候有帮手,迷茫的时候有方向。


   等他长大成人后,无论遭遇什么,都能自信满满、坚定不移地向前冲去。





闽公网安备 35030302354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