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涵江文明网!
如何走出“扶老纠结”的阴影
【发布日期:2017-01-11】 【来源:福建文明风】 【字体显示: 】 【阅读:次】


前天上午,仙游县一名老人骑电动车摔倒在地,身上多处擦伤。一名热心男子正好路过,为了避免纠纷,他先找到一位刚好路过这里的记者证明事故并非自己所为后,再将老人扶起。此事被人发到当地朋友圈后,引起热议。


2006年11月20日的“南京彭宇案”以及各地频现的翻版“彭宇案”,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使我们社会在帮助他人的问题上已经蒙上了浓厚的阴影。该不该扶摔倒老人?不仅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也成为引发人们对当今社会道德、良知是不是滑坡的忧虑与思考。


尽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还是应该扪心自问,到底该如何做才能避免类似的纠结一再发生?光凭教育,显然力有不逮。笔者认为要“办”这些碰瓷者,还得在“法”上发力。


首先要靠立法,为惩恶扬善提供明确的法律支撑。弘扬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遏制见死不救的歪风邪气,法制必须同时动用“惩恶”和“扬善”两手措施,提高碰瓷讹人的违法成本,对于事实确凿的讹人事件,严办没商量。唯有如此,才能让恶者现形,给好人撑腰,从而让更多的人在正能量的道德取舍面前不再犹豫;其次,媒体应理性引导舆论,避免以讹传讹的恶性蔓延。有的媒体一看到“不扶”或“扶了被讹”的事件,马上如获至宝,大肆渲染,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强化“好心没好报”的负面预期,让人更不敢扶。对于媒体而言,只有恪守理性的职业操守,摒弃非黑即白的习惯性标签,才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事实真相,确保公众不被误导;其三,应积极释放人性内心善美力量,营造良善的社会氛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帮助他人,也是成全自己。固然,扶起危难弱势人群,可能会导致想不至的恶果。但是应当相信,社会上还是善良的人居多,好人总是会有好报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解开“扶老纠结”,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点滴的积累。无论从“弱势范畴”的厘定,还是从“长幼有序”的尊崇,扶老恰恰是社会公德持续性和自净能力的必然要求。莫因对于个体不端的反思,而消解我们对于善的信念。只有最大程度地释放真善美的感召力,以良法善治确保公平正义,我们才能走出“扶老纠结”的阴影,迎来人际间的至善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