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16日,浙江省诸暨市史志办和诸暨市人民政府分别给浙江省方志办、萧山区政府致公函:要求其维护历史真实,撤销或更改《萧山市志》造假“西施故里”的所有内容。(光明日报)
其实早在2006年,官方对西施故里争议就给出过认定,认定“西施传说”出自诸暨市。然而,2015年,《萧山市志》却将2500年前的古人西施,第一次列入现代《萧山市志》头号人物传,并喊出萧山是勾践卧薪尝胆之地,由此才有了近日的一纸公函。
这些年来,“名人故里”之争早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历史人物已然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各地抹红了眼,想尽浑身解数相互争夺。如果对“名人故里”争夺,是为了对历史文化的珍惜,对名人的敬仰,我们当然会由衷为之喝彩。然而,纵观各类名人故里争夺事件,都有“利”在作怪,我们看到的是这种文化价值背后的资源经济博弈。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获得旅游收入,振兴地方经济,哄抢“名人故里”的头衔,让传统文化变得庸俗化、功利化,造成了历史和文化的混乱。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不管“名人”属于何处,都是属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是开放的、包容的、无私的。如果把一个个“名人故里”都推上滚滚向前的经济战车,被轧碎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对绵延千年、不绝如缕的文化信念的景仰与传承,更有至上的精神血脉。因此,对于执政者来说,应该以冷静理智的思维对待“历史名人”,与其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面红耳赤的争论中,不如暂且搁置争议,共享这些遗产资源,不断挖掘和放大其文化内涵,形成更大的蛋糕,提高影响力,最终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赢”。这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