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传家远,书香满中华”,东方卫视近期播出的《诗书中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对战,在展现诗文之美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各组家庭所展现出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诗礼之教,通过家庭成员间朴实的互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诗入寻常百姓家”。节目播出十期,掀起了新一轮的诗文浪潮,为大众展现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独具一格、卓然独立的关键所在。古诗词不应被现代社会的浮躁所淹没,不应只是一小部分诗词爱好者的坚持。《诗书中华》这类人文节目的出现,将人们拉回到那些情真意切的美好意境中,让人们再次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好,唤起大众深藏于心的诗情。
中华文化一脉传承,贯穿古今。古诗词赋予我们前人的智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对学与思的思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孟子面对困境时坚定的意志。古诗词照亮今人前行的路,习近平总书记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表达其“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93岁数学教授潘鼎坤退休后仍坚守讲台讲授诗词之美,这是他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最好的诠释。
古诗词之美,美在其意、其境、其情,因而学习古诗词不应只是背诵那么简单。古人云:“文以载道”,要想真正进入古诗词的世界,就要知其意、入其境、悟其情。诗书只是途径,我们要透过诗书读懂诗人承载的情感,读懂诗人所处年代的盛衰。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诗书中追溯历史的同时,探寻未来发展的智慧,如此诗书传承才有意义。
古诗词之热,不应只是昙花一现,经典的形成尚需历史的积淀,因而要使一时的“传统热”转变为大众的文化自觉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传媒一己之力可成之事。唯有加大培育力度,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国民教育中,渗透到大众生活的细枝末节中,使之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文化气象,成为一种民族情感寄托,如此诗书传承方可长远。
古诗词之继,不可墨守陈规,要与现代化进程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手段,创新形式,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全面推广,逐步实现全民诵诗词。同时从服务当代、面向未来的理念出发,汲取古诗词中的精华,学习文人骚客的爱国情怀,学习孔孟为人治世之道,为民族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复兴,这就需要我们在西方文化的夹击下坚定文化自信心,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摒弃崇洋媚外思想。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就曾明确提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林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