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千百年的传承中,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美好传说,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文人骚客也以中秋为题留下了不胜枚举的诗词歌赋。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过节的氛围不断淡化,中秋等传统节日对人们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究其缘由,一方面是由于受到西方诸多节日的挑战,尤其是年轻群体,更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而对于传统节日,更多的止于放假和吃上,将其当作普通的节假日来休闲。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更多地成了商业促销的噱头,使传统节日日趋世俗化和商业化,背后的文化底蕴也正被慢慢消解遗忘。如何深挖中秋等传统节日内涵和时代价值,让传统节日迸发新的活力,值得我们深思。
提升传统节日吸引力,需回归于传统与初心。传统节日都蕴含着多元的文化资源,就中秋节而言,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猜谜、吃月饼、玩花灯等习俗,形式也各不相同,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对传统节日适当的引导和组织必不可少,例如开展文化气氛浓厚的节日文艺演出、民俗表演、经典诵读等活动,营造万家欢乐的节日氛围,让节日文化活动入耳入脑、深入人心。
提升传统节日吸引力,需挖掘新的节日内涵。传统节日传承,并不是意味着照搬照抄,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挖掘新的节日内涵,创新理念方法及形式,增添符合当代人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内容。例如,既然如今传统节日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商业营销的噱头,那么我们可以借助商家搭建的平台,趁势而上,在避免庸俗化的同时,将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传说、传统习俗、诗词歌赋贯穿其中,做好、做大、做强传统节日文化产业,让节日文化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符合新要求、展示新气象。
提升传统节日吸引力,需引申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如今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往往缺少家人的陪伴,节日对他们而言伴随着更多的孤独,而城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外出游子,更是缺少了精神寄托。笔者认为可借助传统节日的契机重新构建文化归属感,通过政府、公众、媒体等多方的力量,组织走访慰问、志愿服务等活动,重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重建人们对节假日的期待和信心,让人民群众在参与中增强文化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日前,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关于组织开展中秋、国庆和重阳节日文化活动的通知》,对进一步丰富节日期间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作出部署。相信在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假以时日,传统节日必将重新焕发应有的文化魅力。(肖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