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涵江文明网!
聚焦文化 创新先行——“网红”故宫带来的文化发展启示
【发布日期:2019-03-19】 【来源:】 【字体显示: 】 【阅读:次】

 

即将迎来600岁华诞的故宫,近年来“可盐可甜”已然成为了新一代网红。而前阵子故宫文创推出首款彩妆“故宫口红”上线仅两天就全部告罄,故宫灯光秀门票一票难求等“现象级”的抢购热潮更印证着故宫文化的走俏。

 

诚然,故宫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积淀是她可以自由发挥的资本,她的走红是一种必然。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故宫的“华丽转变”才是她快速“走红”的“制胜法宝”。我们看到,网络时代的故宫,已经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一边卖萌一边端庄。从故宫表情包、《穿越故宫来看你》H5作品、《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豆瓣高分综艺以及“故宫淘宝”、“故宫文创”、“朕的心意”等衍生产品,让传统文化IP化、IP人格化,实实在在贴近了年轻一代,令传统文化有了灵魂载体,将傲居庙堂的宫廷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链接,让传统文化进行了当代转化和创新传播。

 

当今,国家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意见。福建省拥有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妈祖传奇、客家故事、惠安女习俗、寿山石雕工艺、南音、闽南语、莆仙戏等等,加快保护和全面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势在必行。而“网红”故宫,恰好给了我们更多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复兴的启示。

 

一是调转升级,形象更接地气。传统文化要想传承好,就得让年轻人喜欢并参与进来。很多人提起传统文化,就觉得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喜欢这个就太“土味”了。因此,让年轻人喜欢并乐于传播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不能靠填鸭式强行灌输,也不是靠喊口号,而应该扎扎实实想办法,调转传统文化的形象,以更加大众更加亲切的形象触及我们的生活,拉近与年轻群体的距离。故宫就牢牢把握住年轻人崇尚个性,对新鲜事物、热门话题感兴趣的特点,一改过往冷板印象,以卖萌、逗趣的形象吸引眼球,以《感觉自己萌萌哒》雍正行乐图GIF正式打入年轻人生活圈,而在年轻群体的“再创作”下,故宫生动的人物形象被更进一步传播。严肃的帝王雍正肯定无法想象,在三百多年后,他竟然被请下了神坛,成了一个活跃在社交平台上的表情包。

 

二是独立品牌,深化文化内涵。故宫模式成功背后依托的是故宫资源和品牌IP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而在接地气、卖萌营销的同时,她又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系列优质综艺从文物匠人、藏品呈现、文化背景等不同方面引领人们领略故宫文化,从而层层翻开故宫深厚的文化书页。故宫以综艺形式的营销模式是可以遵循的,因为每一个传统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IP,加以新媒体平台合理的推广都能更好地打造品牌。以妈祖文化为例,介绍妈祖生平事迹的电视剧《妈祖》在央视播出后掀起妈祖文化传播的一个“小高潮”,湄洲岛以及贤良港天后祖祠的游客接待量也呈现“几何式增长”。

 

三是文化破壁,着力多元拓展。故宫擅长“跨界合作”扩大影响力:与新媒体的交融,故宫用逗趣的帝后表情包,寓教于乐的纪录片、综艺闯开了“新天地”;与新兴偶像合作歌曲《千里丹青》,席卷年轻一代的“小世界”;与高科技的携手,大力推进“数字故宫”建设,建立“无墙故宫”;与消费群体的联动,邀请用户从文化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文化参与者甚至创造者,鼓励故宫元素“再创造”;打造的“故宫淘宝”“故宫文创”文创产品,成为新一代的“带货王”,也因此,故宫成为“高频带低频”的典范。传统文化要破壁展现新的生命力,探索“跨界舞台”,或许是一条可发展的道路。科技助力,让传统文化生动呈现,焕发新色彩;新媒体推广,让传统文化汲取新力量,再造新血液;大众化消费,让传统文化打通产业链,版图再扩张。无论用什么方式,打破壁垒,积极走出探索合作的第一步,对于传统文化而言都是一种积极的传承态度。

 

作为文明的载体,珍贵脆弱的文物常被束之以高阁,供我们隔着玻璃恒温恒湿地观赏。其他传统文化在艳羡故宫文化爆红的同时,也更要借鉴她的成功背后的努力:放低身段,平等与大众对话,科技手段输出,不断推陈出新。相信,网红之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仅仅只是个开始。(陈晞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