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不断跨界融合、创新发展,改变了很多行业的传统结构,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因其“虚拟化”“流量化”的特点,催生出许多乱象。就比如互联网社交平台上,一些“网红”以“丑”搏名,通过哗众取宠、造谣滋事等不文明行为吸引眼球,更有甚者通过网络暴力“按键”伤人,给本应清朗的互联网蒙上一层阴影。时至今日,应当认识到负面的互联网内容正不断冲击人们心中的道德底线,甚至动摇文明社会的基石。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呼唤和谐友善的互联网环境,清朗网络行动势在必行!
平台文明监管要及时跟进。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打造清朗空间,拒绝“按键”伤人,一定要借助社交平台自身的力量。比如推出文明监管机制,在网民们通过社交媒体发表意见看法之前,温馨提醒其文明用语、友善交流;对于不听劝解,执意粗俗用语、“按键”伤人的账号,可以酌情进行“禁言”等警告处置;至于毫无下限谩骂诋毁他人,给互联网整体文明风气产生不良影响的账号,必要时考虑采取“封号”“禁网”等惩戒手段;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保护机制,后台检测到大量粗俗词汇集中涌入少数账号时,合理启动“静默”措施,智能屏蔽辱骂信息,给受暴人筑起一座安全屏障。除此之外,平台自身还需强化文明意识,不一味地迎合流量,对于某些突破道德底线,利用网民猎奇心理而爆红的作品,平台媒体应该当断则断,割舍眼前一时的流量,拥抱今后长久的良性互联网生态。
传统家校教育要提供支撑。参与网络暴力的,有很大一部分群体是未成年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辱骂诋毁他人,父母会批评,老师会教育。但是在互联网上,仿佛脱离了传统家校教育的管控,来到一片“文明荒漠”。或许是在社交平台上的言行,老师父母无暇关注,导致了有些孩子现实生活中和在虚拟空间里的形象存在偏差,更有甚者异化出截然不同的两面。有鉴于此,老师父母应该充分意识到当下传统家校教育在互联网上的缺位,积极顺应“互联网+”大潮,及时更新教育方式理念,让传统家校教育与时俱进。校园教育不能停留在对现实生活中文明素养的耳提面命,更要增加学生在互联网上文明用语的教育引导;家庭教育同样如此,对孩子的品格塑造不能局限于“眼下”,同样要注重孩子“网上”个人素质的培育,引导孩子做一个无论在现实生活里,还是在虚拟空间中都文明有礼的好少年。广大父母和教师群体应该共同努力,把家校教育的触角拓展到网络空间,全方位护航未成年人身心的茁壮成长。
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介入。网络暴力对于传统暴力而言,仍算得上是一种新鲜的暴力手段,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暴力同样会被法律制裁。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主动承担责任,不断更新细化政策方针,制定完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雷霆之力切实打击网络暴力行为,有效消除个别网民“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加快构建文明、法治的网络空间。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加强对社交平台的统筹领导,推动平台媒体从技术角度层面深入探索“防网暴”保护机制,不断完善网络暴力内容的算法识别能力,有效破解相关难题。比如推动出台网络暴力预警机制、网络暴力屏蔽机制等。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网络暴力给当事人留下的心理创伤是无比真实的。网络暴力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事,希望万千网民们也要少一些情绪宣泄,多一些理性思考,树牢“文明上网,从我做起”的理念意识,拒绝“按键”伤人,共同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涵江区委文明办 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