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冬日里难得的晴好天气。记者一早来到涵江区大洋乡,在杏山村的“笛韵森林人家”内,年过花甲的老人陈梓笛正和他的爱人在庭院里晒被子。他说,当天正好是周五,晚上有一个旅游团队在这边住宿,趁着天气比较好,赶紧把这些被子晒好,让来这里的客人晚上能睡得好。
今年65岁的陈梓笛已经和文化打了45年的交道,曾在大洋乡从事电影放映工作,后来成为大洋乡文化站站长,就在不久前,他刚获评“莆田市2016年度最美文化工作者”,如今退休在家的他还一直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而奔忙。
陈梓笛说,自己从事基层文化工作这么多年,主要是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陈梓笛在家排行老四,五兄弟按“琴、弦、箫、笛、笙”取名。取这些名字的时候,就寄托了父辈们对他们的期望。五兄弟也不负重望,如今果真是各具特长。陈梓笛的特长是笛子,其他兄弟也分别擅长名字中的乐器,在他们家族中,每个人都能给游客表演不同的才艺。
陈梓笛说,他最早接触到有关文化的东西,就是给大洋乡18个乡村的群众们放映电影,而且一干就是30年,陈梓笛说,他和其他放映员不同,会把每个时期的政策和热点,自编成耳熟能详的快板俚歌,在电影放映前唱给群众们听,以至于到后来,群众们都光顾着去听陈梓笛唱俚歌小调了。
大洋地处我市偏远山区,放映电影的过程中,陈梓笛时常听到群众叹息文化生活太单调了。于是,他就决定发挥自家五兄弟在吹拉弹唱方面的特长,成立业余家庭文艺队。利用节假日时间,采用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为老区群众送去欢乐和笑声。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山区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也逐渐消失。记者跟随陈梓笛来到他创立的大洋民俗馆,这是一座传统的古民居,里面摆放着近几年陈梓笛收集来的古朴物品。这些物品大多是村民已经扔掉的物件,他又从垃圾堆中捡回来的。凭借自己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优势,别人眼里的垃圾废品,到了他手里,就是一段鲜活历史。在他看来,这些老物件都有浓厚的历史感,它在讲述当时的历史,这和红军的精神一样,不应被人所遗忘,更应代代相传。因此他将这些物件从废墟中抢救出来,让这些废弃物重新焕发出历史价值。
陈梓笛说,他对文化工作有着深深的情结。这些年,他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等称号,不过他还是喜欢“最美文化工作者”,因为他觉着亲切,未来,他也打算将乡村文化工作持续开展下去。(陈沛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