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涵江文明网!
嚢山漫话
【发布日期:2017-03-12】 【来源:看涵江】 【字体显示: 】 【阅读:次】


 位于涵江区江口镇境内的囊山因山势如屏,峰峦迭伏,石群累列,状如莲瓣而被明清之世的当地文人美称为古囊峢献,是著名的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增广贤文》里有句名言说得好“天下名山僧占多”。一般而言,寺因山而扬名,山因寺而更为人所熟知。因此说到囊山就不能不提囊山的慈寿禅寺。寺的开山祖师法名妙应,唐末著名高僧,黄巷(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人。妙应单身栖隐“囊山高岩之下,趺坐不食,行则二虎随之,其居曰‘伏虎庵’”。金庸小说里有套武功叫“降龙十八掌”,发挥得淋漓尽致,登峰造极的只有萧峰,但萧峰面对百兽之王也颇有些忌惮,得“赤手搏虎”,妙应却不需要如此就驯伏得老虎不敢发威不能发威,此“不战而屈人之兵”,乃真神僧也。“伏虎庵”后名“延福院”、嗣后扩建并更名为“囊山慈寿禅寺”,俗称囊山寺。



 五代时的福建文坛领袖黄滔有首《游囊山寺》的诗:“山有重囊势,门开两径斜。溪声寒走涧,海色白流沙。庵外曾游虎,堂中旧雨花。不知遗谶地,一一落谁家?”此诗开头便写了此山之所以以囊命名的缘故,接下去便描写了此地的风光,以及寺的今昔:雨花依旧,游虎不见。最后又发出了疑问:会预言前途的妙应禅师曾留下的不少谶言,到底是落到谁的头上。


 当时人们对谶言还是很看重的,但也有人例外。像朱熹就是。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24岁的朱熹中进士后到同安县任主簿,在上任途中投宿囊山寺,留下《宿囊山寺》诗一首,其中就有一句“不学塔中仙,前途定何事?”,他主张格物致知,反对关门独坐式的“悟”,也不想预测自己赴任后的前途如何。


 不管人们对谶言的态度究竟是否相同,可以确定一点的是囊山风光绝佳,是许多文人雅士向往的“乐土圣地”如蔡襄就有诗写到“六合万籁息,秋林月正晖,琴中传不尽,石上坐忘归 ”,我们至今还可以看到这一诗刻。还有明莆籍状元柯潜的《嚢山寺辟支岩》二首也可以作证明:


 下马松关外,行人过虎溪;钟鸣知寺近,云暝觉天低;涧底流泉滑,檐前古木齐,何时谢尘鞅,此地卜幽栖。


 借榻云深处,风窗夜不扃。兴来吟风月,睡起坐听经。鹤舞松阴碎,龙归雨气腥。明朝赋归去,山色为谁青?(林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