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笔者任涵江公社文化站长,受职责驱使,好寻古追踪。史海钩沉,小有发现。兹就回忆所及,整理成文。
一、发现“登瀛阁”古阁额
旧志记载,宋高宗御赐状元黄公度“登瀛阁”之额,在莆田东里(今城厢英龙街),今已无存。而我却在涵江鳌山(今属三江口镇)发现了“登瀛阁”古阁额。
1978年10月间,笔者来到鳌山大队,在雁阵宫墙上,发现剥落的白灰上似有字迹,征得原大队干部的同意,除去白灰,发现一块高1.60米,宽0.80米的石块上有“登瀛阁”三个大字,上款为宋绍兴八年高宗御书三个大字赐状元黄公度读书处;下款为其裔孙等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所立。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莆田东里人,曾在涵江鳌山上读书,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得中状元。后在鳌山原读书处建阁,高宗御赐“登瀛阁”之额。黄公度曾作有《御赐阁额》二首以谢恩。
近年,由海内外热心人士捐资,在鳌山雁阵宫西侧重建了“登瀛阁”,成为涵江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二、发现魏塘郭姓是回族
魏塘郭庄(今属白塘镇显应村)、上郭、北港(均属白塘镇双福村)的郭姓居民众多。《魏塘郭氏族谱》载,其祖为唐朝汾阳王郭子仪。郭姓居民谁也想不到,因我发现了《魏塘郭氏族谱》,使他们恢复了回族身份。
民间传说魏塘有出孝子。1981年,笔者多次深入显应大队,调查搜集郭姓的有关历史资料,然而,因“文革”破了“四旧”,现存的史料极少。后在郭庄郭金枝的协助下,在一村民家发现了古旧的《魏塘郭氏族谱》。谱中,郭姓人代之是以“汾阳王第几代世孙”记载。
南宋时,魏塘郭义重与曾孙郭道卿、重孙郭廷炜被称为三孝子。绍兴十二年(1142),高宗特诏立双阙旌之。当年孝子祠大门的楹联是:“恩隆双阙旌三孝;祀肃四时锡九重。”诏立双阙,据说这是莆田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明成祖还亲制御诗,称赞郭义重。
1986年,笔者接到郭金枝及乡老的求助,搜集整理郭姓的有关历史资料,以证实魏塘郭姓是回族。笔者准备从《魏塘郭氏族谱》入手,以魏塘始祖郭惟高为准,上下寻找有关证据。魏塘郭姓是由仙游大蜚山碧溪迁来的,碧溪郭姓是从长乐迁来的。再到长乐时,带回一个传说:从前,有一回民,不知因何被官兵追杀,慌不择路避入村头小庙,躲过追杀。回民见庙中供奉的是唐朝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嗳的神像,感神救命之恩,发誓改姓为郭。
这时,忽从魏塘迁往惠安的郭姓那边传来喜讯,郭姓人至今珍藏其先祖的墓志铭,上书“祖回民”。民间传说当然不足为凭,实物依据便是铁证。后来,即从《魏塘郭氏族谱》《惠安郭姓族谱》及墓志铭等有关实物为依据,形成材料上报省里,要求恢复回族成份。
1987年,经省民政厅批准,上述三个自然村郭姓村民都恢复了回族身份。
三、发现黄巷黄氏古族谱
近年来,海内外黄姓后裔纷纷来到黄巷(今属国欢镇)访亲对谱,寻根问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黄巷黄氏族谱》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难以预料的。然而《黄巷黄氏族谱》的发现是非常偶然的。
黄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涵江著名的古文化村。自唐入莆始祖黄岸起,历代出了不少的名人名臣,如:黄璞、黄滔、黄公度、黄巩、黄仲昭及妙应禅师、本寂禅师等。为了解黄巷的历史,1979年初,笔者多次进村入户,寻古追踪。后在“黄冈祠”(黄岸故居,当年为生产队堆稻草的仓库)里的墙上,发现了一块“重修黄冈祠碑记”。后来又听说黄德恩老人有族谱,开始时,他是不肯拿出来,怕增添了麻烦。经过耐心启发和细心动员并再三承诺:不告诉别人,老人才肯拿出来。原来老人保存的是完整的古谱《莆阳黄巷黄氏族谱》。解放前,他在上海一家桂元行当伙计,解放后,老人成了国营商店的职工,“文革”时在上海,村中无人知道族谱在他手中,因此得以侥幸保存下来。
后来,老人把族谱交给“黄冈祠”管委会专门保管。
四、发现“读书林”古石刻
旧《莆田县志》载:唐乾符五年(878)八月,黄巢率兵夜过黄巷村(今属国欢镇),闻报村中有琅琅书声,时军中有“逢儒则辱师必败”之谣,为不影响读书人,黄巢命部队“灭炬而过”。民间亦有传说,当年黄巢还用剑在村头的石块上,书下“读书林”三字。《黄巷黄氏族谱》亦载有“读书林”。那么,“读书林”是谁所书,是否还存在?
1984年,笔者为此来到黄巷,据查,村中古有一坊,横额就是“读书林”三字,楹联是:“吾祖源江夏,千百年滔居黄巷;书香来古晋,亿万代继步青云。”一天,笔者获悉某村民家柴草间一块石头上好像有字,便立即与原大队干部联系,一同前往,果然在其柴草间发现一块高0.31米,宽0.85米的石上,刻有楷体横书三字“读书林”,落款行书“翠渠”二字。
“翠渠”是周瑛的别号。周瑛(1430-1581),莆田黄石清江人,官至布政使。黄巢“剑书”无从查考,周瑛楷书终于发现。当年,黄巢命“灭炬而过”的读书人叫黄璞,官至崇文阁校书郎。黄璞有子8人,其中4人与父同任官职,故有“一门五学士”之称。
周瑛所书的“读书林”古石刻,仍珍藏黄巷村一黄姓居民家中,“黄冈祠”碑所存的“读书林”石刻,只是摹乐之额。
五、发现塔仔古塔为石构
《莆田县志》载:塔仔塔为砖构。笔者实地考察发现为石构,一字之差,更正了县志之误。
1979年6月间,笔者特地前往新浦大队,在干部的大力支持下,乘搬运队的机动船,前往“塔仔塔”。塔建在三江口港外兴化湾靠近北高汀江的“赤屿”上,塔仿楼阁似,五级方形,通高15米,边长4.6米。空心,底层朝东开门,门高1.48米,宽0.78米,西南两面置石阶,塔墙3级各有洞眼,可对外隙望,外墙每面均设佛笼,供奉佛像,塔为石构。明万历十年(1585)二月,“三一教”创始人林龙江先生命其弟子分别在鳌山雁阵(岩浔)山上和赤屿上建塔。在鳌山雁阵上建成的塔(俗称“雁阵塔”),高7层,毁于抗战期间。原两塔俗称“母仔塔”,寓意母仔护航,亲人平安。因而,赤屿上的塔,就叫“塔仔塔”或“塔屿塔”,“赤屿”亦叫“塔屿”。(刘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