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扎在民间又称扎作、糊纸、扎纸、像生、扎罩纸、彩糊等称谓,是融合剪纸、绘画、草编、竹扎和裱糊于一体,是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纸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狭义指丧俗纸扎,在莆田传统民间习俗中流行较广,主要用于祭祀及丧事活动中所制作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等焚烧的纸品,一般与民间丧事及祭祀活动相关。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扎实物,是197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发掘的纸棺。纸棺糊制的废纸,大多是唐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年至755年)的庭西、西州一些驿馆的马料收支账单纸。根据考古现场遗迹分析,根据墓主人随葬品买地券上的记载,年代为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这具特殊的纸扎棺材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涵江区梧塘黄氏纸扎,自清道光年间黄玉贤开始,传承至今已逾六代,有100多年的历史。不但继承了传统纸扎技艺和文化,而且与地域特性显著的民俗相结合。莆田地区的各种祭祀、丧俗等传统民间风俗保留较完整,民众十分重视这些传统节日、礼仪,纸扎文化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根深蒂固,从清明、冬至扫墓,结婚、庆寿到拜忏、持戒,处处呈现着纸扎文化。
梧塘黄氏纸扎的制作需要经过选材、扎骨架、糊制剪贴、折叠、彩绘等流程,先由芦苇、麦草、竹子或麦秸杆等材料塑造各种基本形体的框架,中间用粗纸做垫,然后根据造型需要用不同彩纸进行剪镂、雕琢、糊制在框架上,最后施以彩绘、装饰,完成外观。整个纸扎制作过程自然流畅,作品活灵活现,造型逼真美观,尤其对道具设计、服饰搭色、手脚摆位、比例处理都十分讲究,对人物与动物的动态拿捏非常传神,让观赏者有一种神交的感觉。
黄氏纸扎是生活原发性艺术,根据拜忏、庆寿(含谢恩)、结婚、开光、告峻、持戒、安土、巡游等不同的民间风俗需要,扎出不同的纸扎祭祀品,其中拜忏类是纸托文化最主要的展示平台。目前,这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进一步的保存、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