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涵江文明网!
涵江记忆:徐氏顺茂隆
【发布日期:2018-03-17】 【来源:涵江旅游】 【字体显示: 】 【阅读:次】

 

兴化湾南岸边,商家集聚,人声鼎沸,这首“小上海”交响曲,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而铭记这段辉煌历史的,不仅有勤劳善良的涵江人,还有河岸边,那一座座大厝老宅。


徐氏顺茂隆大厝,铭记了那段繁华岁月。

 


顺茂隆大厝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西街道延宁社区萝苜田9号,是“萝苜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厝建于1926年,由当时的商界巨星徐启棋三兄弟共同投资约13万银元,购地七亩,并请名师布局,耗时17年建成。因主人经营的商号名为顺茂隆,当地人便把这座大厝也称为顺茂隆。

大厝占地面积2850平方米,建筑面积2350平方米,中为大砖埕。由面阔九间的前座单层主屋、后座双层主屋及两旁长46米的双层护厝组成,前后座共29米深。与传统民居不同的是,“顺茂隆”呈倒“凹”字形,布局奇巧,风格独特,用材考究,造型美观,为涵江市区内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住宅建筑,2008年被列入莆田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


院内天井


中西合璧的风格也是大宅的一个建筑特色。外墙全部用规整马石扎基,基石墙上的外墙全面包砖,环埕院的基石墙全面作嵌肚雕饰,上部粘贴进口彩色花格瓷砖。这些瓷砖都是从日本进口的,百年来从未损坏。

 

色彩艳丽的花格瓷砖


老宅屋檐横梁处还可看到精美的雕刻,部分表面残留着鎏金。

 

横梁上的鎏金部件

 

二楼护栏和临河护墙用钢筋混凝土和铁艺装饰,廊檐的木构件则按传统图案雕饰、门窗亦多作彩绘,并刻联句或诗词。


中西方风格完美结合的装饰


位于二楼边厢的石刻

(何幸春风吹我榻,还期明月照吾楼。)


环视大埕周边,有各种精雕细绘的装饰,不同纹饰、不同色彩的当时荷兰进口的法兰瓷。有镶嵌的几十幅石雕、泥质浮雕、木花格窗、诗扇门等装饰品,让后来者也惊叹不已。


浮雕的柱石


院内石刻


做工精美的诗扇门


精致的琉璃窗格

大厝也曾难逃时代厄运。文革时期,大门旁的部分石雕惨遭人为毁坏,幸运保留下来的石雕,据说是当时一位有心之人用泥浆把石雕涂抹成墙掩人耳目,因此才免遭毒手。

 

正门(部分石雕在文革中被破坏)


这又是一段兄弟三人创造的豪门神话

徐启燕,祖籍仙游西门兜,早年时和他的两个弟弟徐启棋、徐启云以经营“兴化赤糖”起家,之后转到“涵头”后坡,开起“顺茂隆”,以纱布批发业务为主。

 


徐启燕去世后,儿子徐秋连便接手家族生意。徐氏执纱布业之牛耳,正始于在上海英租界金陵路开设“天祥”办货庄,徐秋连把莆田的桂圆干、糖等土特产品船运到上海,再从上海运回棉花、纱布等。一进一出,相向经销,徐家就此发迹,很快成为名噪莆田的一大巨商。顺茂隆也成为“小上海”涵江的经济支柱之一。

据《莆田志》记载:清末,涵江有中小商号300多家,从业人员近千人,其中经营布业已成规模。衣食住行,衣为首,涵江的布业发达是莆田这方水土富裕程度的一种体现。

 

院内石刻

抗日战争爆发后,海运困难,劫匪猖獗,顺茂隆在1943年在海上被劫走上万匹纱布后元气大伤,生意大不如前。

1944年徐家三兄弟分家,徐秋连去世后,顺茂隆靠外人打理,因无人继承,生意一落千丈,顺茂隆商业神话就此终结。大厝历经沧桑,如今一半为公产,为政府所有,不对外开放,一半为私产,为徐氏后人所有,至今仍有徐氏后人居住于此。


沧海桑田,永远在变化的,是世事沉浮,时运难料。持心守正,永远不变的,是传承在涵江人内心的勤恳善良,徐氏产业不在,而顺茂隆仍在,涵江之商道仍在,就像大厝中的古树一样,根深叶茂,千古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