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涵江文明网!
趣谈涵江古地名
【发布日期:2018-10-12】 【来源:涵江旅游】 【字体显示: 】 【阅读:次】

 

涵江作为古时兴化重要的港口,贸易频繁,发展迅速,形成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悠悠岁月,不老人文。随着时间存留至今的,不止是老街古巷,还有一方百姓口口相传的地名,它们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印证。

 

 

远东弄  旧时是前街通往宫口的一条小巷,长约60多米,100多年来,已3次更名。清同治十年间,叫“梅花弄”,因巷口有口“梅花井”而得名;前街和后街居民,天天取便道到宫口挑水、洗衣,这条小巷一天到晚总是湿漉漉的,居民就叫它为“水弄口”;20年代末期,改叫“远东弄”。弄内有一家著名四层楼的“远东旅社 ”,很有名气。

 

陡门头·印沟  位于延宁与下徐咽喉处,有一水闸,叫“慈寿陡门”,是宋端明殿学士蔡襄所建,现俗称“陡门头”。离“陡门头”向北50米处,因流水很急,为保护行船安全,在水中用条石筑起高5米、宽2米的石墩一座,像一个大印紧扣中流,起到水势缓冲作用,人们就形容它像印一样,所以就叫“印沟”。

 

 

孔里  唐德宗贞元年至文宗太和年间,孔子第四十一代孙孔仲良来莆田任县令。后来他死在任上,其子孙就集中在“观顶坡”上聚居,共建一座孔庙,及四十九阶和正学门。特别是孔庙,一年四季,香火鼎盛。庙中设有“抽签处”,有一“耳聋龙”,抽签人必须将签筒高高提起,用力往下撞击,签枝才会跳出,然后问“杯”,判断 “吉”与“凶”。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因城建需要,孔里地段的部分土地拨给实验小学扩建教学楼,孔庙另迁新址,等待时机成熟,重建孔庙。

 

 

正学门

青璜山 原名凤岭,今是莆六中所在地,因其风光优美,山上有一百多棵百年古松,常年郁郁葱葱,古树自然造型极为美观,文人就取名为“青璜山”,至今原称凤岭之名逐步被人淡忘了。莆六中为省重点校,每年为国家输送大量优秀学生。

 

 

 

衙前街 清朝初,涵江设“巡检司”,衙门旧址设在原涵江邮电局内,右边为监狱,这条小街就叫“鉴前”——监狱的前面。左边有哨房,即尾厝埕一带,是“巡检司”差役住宿的处所。所以,从“鉴前口”——“角头街”这条大街,就叫“衙前街”。意即“巡检司”衙门前面的街道。

 

后沟 过去是延宁宫通往后坡的一条小河道,水流到后沟,已到了尽头,再也不能往前流了,俗称是最后一条沟,故俗称“后沟”。

 

竹巷 位于市顶南侧,过去是专业制造竹制品的地方。如加工竹床、竹椅、竹小凳、竹车椅(小儿睡觉的)、竹扁担等,因而得名。

 

 

 

鳗巷 也叫鳗巷口,是宫口河通往陡门头的一条河,水流很急,此处是生长鳗鱼最多的地方,因而得名。

 

 

 

徐巷 顶铺通往长埕头的一条小巷,长约800公尺,是姓徐家族居住的地方,因而得名。

 

李巷 位于青年街,是清初中期,富翁李百万家居之地,而得名。

 

春源埕 位于萝茵田附近,过去系杨氏“春源”布庄晒曝染布用的埕头,因而得名。

 

荔枝埕 位于宫下,因沿河遍栽荔枝而得名。

 

姚埕里 古时是姚姓聚族所居处,有明代文人姚旅的故居,今地名不变,这是以文人取地名的。

 

旺菜池头 在延宁宫旁,池中盛产水旺菜,群众称之为“旺菜池头”。当今有水亭一座,成为游览区,池旁开设老人活动中心,供老年人文娱活动。

 

 

延宁宫

马房里 位于芦埕对面,是古时后坡人刘协台,在清朝时代做官,他骑的马就拴在马房里喂料,故取名“马房里”。

 

 

 

猫狸弄 位于涵江一、二期农贸市场之间,有一小巷仅有半米多宽,每天早晨热闹时,因人流动多,只能擦肩而过,形容地方太狭窄,只能像猫脱骨而过。现在该地已拆除,猫狸弄已不存在了。

 

地主窟 位于田民埕,过去这里有家很富的地主住着,占地面积约3亩,并开一家布店。其房旁有一条水沟,水质干净,鱼虾不少。房旁有几棵古荔。土改时,政府没收了地主的房子,分配给贫下中农。因是地主住过的地方,现在仍俗称“地主窟”。

 

尾梨巷  原名“背尸巷”。这条街约长100米,清朝时,官府把犯人杀死后,由郐子手把犯人尸体背到这条街进行处理,所以叫“背尸巷”。民国后,人们认为这种名称不好听,以后逐步也有人住了,就改名叫“尾梨巷”。莆田方言“背尸”与“尾梨”谐音差不多,因此就叫“尾梨巷”。20年代后,尾梨巷商业极兴旺,一条仅百米长的街,饮食店有12家,其中数最著名为“皇后酒家”,一般高级宴会、婚宴都在此举办。水产公司也设在此,开发批发和零售业务。有8家卤肉店也在此经营,生意火爆。城建后,尾梨巷全部拆除,改建公园种花植树,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乌猪巷  是三角埕通往宫口的一条巷,古时是繁殖乌猪的地方,故得名。现在这条街是制作灯笼、竹器商品、塑料产品、日杂、烟丝、复印、家电修理、饮食、迷信品、结婚商品等,也算是日常闹市黄金地带。

 

 

 

石坊巷  旧时是顶铺通往宫口的一条巷,长约500米。多数为居民区,著名西医李可信就住在这里。巷尾是涵江公社所在地、人武部办公的地方,还有一座电影院。进巷的巷口有一石坊,故称“石坊巷”,涵东办城建之后,已改变了原有的面貌,现在的街道面积已有8-10米,经营门类俱全。实际是巷向街的转变。

 

豆菜巷 是顶铺通往城隍庙的一条街巷,过去是专门生产豆芽菜的地方,故得名。据林春森老人介绍,过去在涵江做豆芽有两个地方,一是后度,一个就是现在的豆菜巷。当今豆菜巷已不生产豆芽,而是经营复印、缝补等项目,涵西街道办也设在此。

 

 

 

三门井 位于鉴前邮政局门口,井深10多米,如遇旱年,自来水不能保障时,可打井水,每日可解决一千多户四千多人饮水问题。

 

灰壳埕 位于宫下,过去将海蛎壳烧灰,加工白灰的地方,因而得名。因环保问题,很早就不烧灰了。

 

打铁巷 位于后街、楼下结合部。打铁巷是专门从事打铁的专业街,能加工各种刀、斧、锄头、及各种刀具,都是祖传的技术,农家修理生产工具都离不了他们。

 

 

 

同升街 是保尾街“同井街”对面一家“同升”商号而得名,至今仍叫“同升街”。

 

仓前  位于紫璜山与青璜山之间的一个小村落,叫仓前。据载,宋初,涵江人陈应功发明晒盐法,当时在哆头、新浦、美尾一带设立盐场,用日晒法制盐,获得成功与发展。这个地方成为储盐的仓库。陈氏后裔为纪念他,在村中建立“陈应功纪念馆”以奉祀他在历史上发明制盐的功劳。人们就把纪念馆前面和右边旧盐仓处,叫做“ 仓前”取代地名。今叫苍然村,属涵东办管辖。

 

宫下 宫下街背靠“紫璜山”,该山杂草丛生,鼠兔出没,人迹罕至,山上建有戚公祠、东岳庙、正一殿、四元殿、武圣庙等。从山上向背面居高临下望去,自“宫下弄口”到“正学门”这段约300多步的小街道,正好在这些宫殿的下面,百姓就叫它做“宫下”。

 

 

 

紫璜山 紫璜山是凤岭余脉,是块丘陵地。它面向顶铺街、孝义街的大道,背靠宫下街,与青璜山遥遥相对,是今涵江实验小学所在地。传说早年有人在山上开荒,挖到一块紫色石,晶莹如玉,文人就雅称它为“紫璜山”(璜,即半圆形玉器,价值连城)。其地名称呼至今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