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3月24日电(记者双瑞)从许昌市内的任何一处居民小区出来,不出15分钟,几乎都能找到健身休闲的游园或绿地。“15分钟健身圈”背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久久为功。
126个公园、游园和广场,沿市区3条河82公里长的绿色长廊,多所免费开放的中小学体育场地……“15分钟健身圈”的底气首先来自健全的设施和过硬的环境。
得益于悠久的花木栽培历史,许昌在绿色生态方面迅速形成格局,不仅“开窗见绿、推门进园”,还实现了“一路一树一花一景”,建成樱花大道、紫薇大道等一批景观道路。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46%,绿化覆盖率40.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4平方米。
此外,当地还建起了10万亩大型生态林海,花木核心区负氧离子数常年保持在1.2—1.6万个/立方厘米,打造出了“平原林海、天然氧吧”。也因为这满目绿色,户外运动时,市民很少有空气质量的顾虑。
历史上的许昌依水而建,“十里荷花,江湖极目”,有“莲城”的美誉。但半个世纪以来,缺水却成为这个城市的标签,许昌人均水资源量不足河南省人均占有量的一半。
借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当地统筹各种水资源,保障居民饮用水之余,规划了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护城河重新通航。
“河畅、湖清、水净”,连通了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和4片滨水林海后,昔日的“干渴之城”摇身一变为清流潺潺的“水润之城”。
水源有了,如何保障水清、长流?“坚决关停重污染企业,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河道排污口全部关闭。”许昌市委书记武国定态度坚决。目前,全市共关闭城市规划区内自备井570眼,建设7个污水处理厂和7处人工湿地,如今,许昌浅层地下水平均回升2.6米。
此外,经过多年努力,许昌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也走在全国前列。
在一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施工现场,伴随着轰鸣声,一台履带式可移动破碎筛分机“吞”下建筑垃圾,“吐”出细若米粒的可再生骨料,经过配料、搅拌等环节,“变”出一块块节能的保温复合砖。依靠这样的处理技术,大量建筑垃圾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的难题被攻克,建筑垃圾收集率、利用率分别达100%和95%以上。
“创建文明城市,宗旨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满意。”许昌市文明办主任刘明君说,除了庞杂的工作事项、精细的数据表格和诸多荣誉头衔,创建文明城市的成果最终还要体现在便民惠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