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涵江文明网!
亳州市:培树乡风文明 推动移风易俗建设
【发布日期:2017-08-05】 【来源:亳州文明网】 【字体显示: 】 【阅读:次】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脱贫,必须移风易俗。近年来,亳州市利辛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指示精神,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活动引导:依托文明村镇创建形成鲜明导向,依托传统节日弘扬文明风尚,依托重点人群抓好示范带动,让文明新风融入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培树文明风尚,努力实现移风易俗“三个美起来”目标

 

  通过一手抓生态文明一手抓素质文明,广大群众思想认识明显提高,乡风民风明显好转,人居环境逐步改善,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努力实现“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目标,为加快建设“四个惠农”提供思想保障。

 

  加强宣传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等活动为载体,通过搭建文化长廊、建设好人广场、广置“遵德守礼”提示牌等形式,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移风易俗主题内容,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细化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的文明改革进程,引领广大干部群众更新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逐步形成了科学、依法、健康、文明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良好社会风尚;将农村移风易俗列入理论宣讲内容,利用村级小广播、道德讲堂等阵地,组织理论专家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印制移风易俗宣传小册子、通俗读物、对联、楹联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动移风易俗入脑入心。

 

  坚持以德育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1、扎实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推荐、评选工作,选树先进典型。引导村民积极参加“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推荐评选和学习宣传活动,运用身边的典型事迹和榜样的力量教育人、鼓舞人、带动人,提升村民思想道德水平和农村文明程度。目前亳州市利辛县身边好人推荐工作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各个镇村都设有“好人榜”,并由乡镇、村干部代表,村民(居民)、党员代表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大力选树和宣传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身边好人”,使评出的“好人”真正在群众中立得住、站得稳、叫得响、传得远。截止目前亳州市利辛县21人获得“中国好人”称号、17人获得“安徽好人”称号,49人获得“亳州好人”称号。

 

  2、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和县妇联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以群众自荐、互相学习、共同分享为宗旨,以最大限度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最大限度扩大群众参与为手段,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深入挖掘、大力宣传“最美家庭”感人事迹,积极弘扬家庭美德,引导妇女和家庭在参与中接受道德教育、提升文明素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力量。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近日,亳州市利辛县纪委监察局和县妇联共同编制刊发了《古今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一书,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向广大党员赠书活动。《古今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一书荟聚中共领导人的家风、古今名人的家风、名人谈家风、家风故事四个篇章,紧扣家训、家规、家书,围绕忠、孝、勤、俭等诸多方面,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营造家风好、民风纯、政风清、党风正的良好氛围。同时,县纪委监察局和县妇联在亳州市利辛县开展“廉洁家庭家风家训”征集活动,让大家共同分享好家风,倡廉政清风,让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3、以提高市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养为目标,扎实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建立起覆盖亳州市利辛县城乡和各个领域的“道德讲堂”网络,目前亳州市利辛县道德讲堂共建有200余所,已遍布各单位、各乡镇、各社区、各行政村。强化宣传教育,传播身边模范、好人的道德故事,引导群众崇德向善、知礼尚义,自觉成为道德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比如组织开展亳州市“文明宣讲”进基层三下乡活动,目前举行大小宣讲共20余次,通过中国好人、道德模范鲜活的事例和最感人的事迹宣讲,用身边的故事感动身边的人,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

 

  4、2016年开展了猜灯谜、书画展览、送春联、庙会文艺汇演、读书交流会、好婆媳、书香家庭表彰等活动。组建了书香村居宣讲及文艺演出小分队,每村每年不少于两场,创新宣讲形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以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宣传书香村居。2016年新增农村文化墙3000余副,围绕“八有五好”的标准,宣传国学、孝道文化等,传承家风、传递正能量为主题,潜移默化引导群众积极向善提高素养。定期开展影音播映活动,各村利用广播“村村通”工程,每天定点定时播放县委宣传部统一制作的音频播放资料,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达到了自我评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目的,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综合文明素质,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坚持以点带面,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积极筹资建设资金,按照便利化、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扎实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个乡镇特色文化资源(如展沟镇的“九曲黄河阵”、胡集镇的猴戏、王人镇的农民画等等),打造文化精品。深化文明创建,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引导村民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的利辛人”活动和“公共生活好习惯”道德促进行动,注重加强村民文明言行规范,培养文明良好习惯,倡导科学精神和移风易俗,破除封建陋习、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省办”的社会新风。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送温暖,献爱心”、“扶弱助残”、“关爱女童”,积极开展民俗活动和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把传统节日过得热烈隆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秀美德。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学校”、“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坚持生态建设,农村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积存垃圾治理全覆盖。自2013年5月,按照省、市“三线三边”和农村清洁工程的要求和部署,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做到农村垃圾治理全覆盖。几年来,共投入自己3.68亿,组织动员干群10万余人,出动机械3万多台,清理垃圾5万多吨,清理沟河700多条、坑塘3000余面,拆除破墙头、旱厕、临时搭建物3万多处,取缔占道经营3万余处,规范建筑材料堆放2万多处,清理违规破旧广告牌、破旧条幅3.5万处,绿化提升3万余亩。

 

  环卫设施和环卫人员全覆盖。在环卫设施配备上,实行“四统一”,“一自备”,即乡镇统一配备垃圾中转站或焚烧炉,村统一配垃圾清运车,保洁员统一配备一套保洁工具,每户自配两个垃圾桶。目前,全县已建垃圾中转站22个、焚烧炉4个,配备垃圾桶38.5万个、垃圾房(箱)7980个,保洁车5760辆,清运车720辆,配备环卫人员6465名(共4032个村庄,达到一个自然村一个)。

 

  督查考核全覆盖。制定完善了农村环境治理年度考核奖惩办法、探索建立“五大”工作机制,确保农村环境治理达标。“五大”机制即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农村环卫人员聘用管理和考核奖惩机制、环卫设施投入运营机制、包保责任网格化管理机制、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机制。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长效机制

 

  移风易俗工作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为切实抓好“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这项重要工作,成立以县委副书记吴斌为组长,县委宣传部长何章俊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确保此项工作领导有力、开展深入、效果明显。县委组织部牵头将移风易俗学习宣传纳入“三会一课”,充分发挥各乡镇、村(社区)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层层做好宣传教育,强化制度约束管控,引导城乡形成移风易俗新风尚;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从自家做起,带头宣传倡导移风易俗,带头文明简办婚丧事宜,带头火葬和生态安葬,带头文明低碳祭扫;继续推进党员干部婚丧事宜报告制度落实,抓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对违反规定的党员干部,按有关规定处理;各乡镇成立“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工作领导机构,层层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及时督导考核各村(社区)工作开展;村(社区)要成立移风易俗专门工作队伍,为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亳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