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开始,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浮桥镇连续举办了10届邻里文化节。通过这一节庆活动,助推当地15万居民邻里关系更加紧密,文明素质不断提升——
“邻里之间免不了磕磕碰碰,邻里之间免不了顶顶真真……和为贵,和为美,我们邻里亲!”
在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浮桥镇,这首名为《我们邻里亲》的歌曲,经过10年传唱,早已尽人皆知、耳熟能详。伴随着歌声传递的,是“和为贵·邻里文化节”的影响力愈发深入人心。今年的节庆活动,已累计吸引了上万名居民参与。
政府主办的各种“草根”节庆,许多地方有,但不少活动的影响力难以扩大,关键难点在于参与度和持续性。尤其是一些像浮桥这样远离主城区的偏远乡镇,难度更大。
在举办邻里文化节前,浮桥还经历了大规模开发建设,一大批安置小区取代了乡村,原先的邻里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为何这样的一个邻里文化节能够在浮桥连续举办10年,而且活动越办越广、参与居民越来越多?
进城了,住进了现代化城市社区,原来熟悉的乡村邻里关系也被迅速淡化。一个邻里文化节不仅仅是进城农民对原有生活习惯的重温——
增强进城农民获得感,邻里“嘉年华”帮居民打开家门
事实上,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浮桥镇办节的初衷,就是重塑农民在进城过程中,被迅速淡化的乡村邻里关系。
十多年前,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地处该区域腹地的浮桥镇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乡村,变成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安置小区,数以万计的农民“洗脚进城”,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别墅和公寓房。
尽管住进了现代化城市社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但原先那种亲切、热络、随和的乡村邻里关系却在逐渐淡化。“以前吃饭可以左邻右舍跑一圈,现在连对门住着的是谁也不认识。”原浮桥镇文体站负责人朱彩芬记得,很多居民刚搬进小区时不习惯,类似的话时常被他们挂在嘴边。
推开邻居家的门,看见的大多是陌生面孔,想找人拉家常也不好意思开口;有事出门,路怎么走省力、坐哪路公交车最便当,也要留心起来。楼高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却渐渐疏远。
城市开发建设,那么多的高楼小区,如何在这些进城的农村居民之间构建融洽和谐的邻里关系?这已不仅仅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需求,更是增强进城农民获得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给区镇居民搭建加强沟通、增进了解、联络感情的平台,2008年6月18日,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浮桥镇举办了首届邻里文化节。
朱彩芬参与了第一届邻里文化节的筹备工作。一晃十年过去了,她仍然记得当年邻里文化节草创时的情景——开幕式当天,来自34个社区(村)的近400名居民,以各自社区(村)为单位组成邻里代表队,热热闹闹参加了趣味运动会。在为期5个月的邻里文化节期间,分开的老邻居们重新聚到一起,友情得到延续;紧闭家门的新邻居打开了家门,从相识到相熟。
此后,这一邻里文化节就成了每年浮桥居民的“嘉年华”。朱彩芬参与了每一届的筹备,不仅见证了每年节庆里丰富的文体活动,更见证了当地邻里关系的不断融洽。邻里文化节成了当地进城农民建立新型邻里关系的重要载体。
“草根”文化节办一年两年容易,连着办10年不容易。一条原则、三个“不”不仅仅是请居民主动打开家门——
以人为本释放人性之美,居民全程当主角“痴心不改”
“草根”文化节,不同政府主办的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的节庆活动,受众固定。要能够一年一年办下去,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才能越办越热闹,持续保持居民参与的热情?
对于举办邻里文化节,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浮桥镇多年来始终坚持一条基本原则:政府搭台,居民群众唱戏。具体是三句话和三个“不”:尊重居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主人翁角色,不“喧宾夺主”;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不“定调设框”;鼓励他们的工作热情,不“总揽包办”。
浮桥镇文体站的工作人员,每年除了筹备节日之外,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培养民间文艺团队上。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个个文艺团队从无到有,创作了一批又一批文艺节目。茜泾社区老年表演团队的“三个老太轧闹猛”系列节目,已成为太仓市品牌节目,多次获得太仓业余文艺团队创作、演出一等奖。
随着一个又一个文艺团队的成熟,近几年文化站在邻里文化节的筹备工作中越来越轻松,工作人员当起了“甩手掌柜”。
经过多年实践,活动内容居民定、居民生活居民演、居民演戏居民看,这一居民全程当主角、做主人的“草根”模式已经成为邻里文化节的“动力源”。活动期间,从开幕式演出到系列节目开展,居民都是主角。如今,每到活动快举办的时候,居民就会主动来问询,办活动大家也抢着上……
今年5月27日的邻里文化节上,社区居民仍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大学生村官集体表演歌舞《感恩的心》,三市村村民跳起了健身操,九曲村村民舞起双扇舞,茜泾老年表演团队俞聘华等三个老太每年要来“轧闹猛”……在今年表彰的邻里文化节“十年贡献人物”中,就有不少文艺团队、“草根明星”的身影。“东虹丝竹社”负责人江国良组织成员主动参与邻里文化节演出,陆丁兴坚持多年走乡村、跑企业、进社区、入军营,免费放映电影……
一批又一批“草根明星”,普通百姓凡人善举不断涌现。突破的不仅仅是公共文体活动平台的局限——
新期待新习惯催化社会风尚,邻里文化节成受众黏性强的IP
连续举办10年,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浮桥镇邻里文化节的品牌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按当前流行的说法,邻里文化节,在当地已经成为一个受众黏性非常强的IP(知识财产)。
虽然办节的初衷是促进邻里和睦,但如今,面对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IP,如何围绕邻里文化节这一品牌,突破公共文体活动的局限,挖掘出更多的价值?令人欣喜的是,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浮桥镇已经开始这样的探索。
今年邻里文化节期间,浮桥镇开放了微博、微信等志愿者招募平台,吸纳社会志愿者进行注册,并组织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保护母亲河”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现在都讲平台经济,邻里文化节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浮桥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吕春燕介绍,如今,浮桥镇开始在这一平台上,搭载更多内容,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延伸“和为贵”等内涵,使其成为传递文明的重要平台。
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节日的活动越办越广,内容覆盖面逐年增加。今年邻里文化节期间,围绕“党旗飘扬、志愿携行、邻里有约、乐活发布”等主题,勤廉小品演出、志愿者行动、法律知识竞赛等数十个形式多样的活动轮番上演。
与此同时,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浮桥镇以“邻里之星”评选表彰活动为抓手,从敬老爱幼、扶贫帮困、见义勇为、道德诚信、文明礼仪、爱岗敬业等方面选树典型,如,苏州好人、勇救落水残疾老人的杨月明,苏州最美人物、眼盲心不盲的老年志愿者王福铨……
一批又一批“草根明星”,这些普通百姓的凡人善举,有力助推了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浮桥镇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一年一度的邻里文化节,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的一种新的期待和习惯,更描绘了一幅邻里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稳定、文明祥和的现代港城新画卷。(苏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