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这是个以有效服务半径和有效覆盖面积为核心的概念,目前已在许多城市大力推行:让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享受文化服务——这是一种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
安宁市图书馆。 图片来源:滇中新区报
金方街道新村社区文体活动。 图片来源:滇中新区报 简而言之,作为城市居民的我们,想要读书、看展览、跳广场舞、进行体育锻炼……只要徒步15分钟,就能在离我们最近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里得到相应服务。2017年,安宁推动共治共享,市民获得感不断提升。随着美术馆、乡愁书院等一批文化设施先后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 前不久,记者在安宁实地体验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意外获得的却是对这座城市的全新认识——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不仅是一种政府主导的行政叙事,更是一座城市市民精神的释放与凝聚。 文化圈里有什么?公共场馆、综合文化设施 上午10点,家住连然街道的李瑞娜来到安宁市图书馆自习室复习功课,她正准备参加省级公务员考试,最近只要有时间都要到图书馆,“这里比较清静,走过来不到20分钟。图书馆开馆时间是早上8点到晚上6点,能够保证我们充分的使用时间;服务也好,有热水;区域区分合理,和其他人互不干扰。”与李瑞娜一同坐在自习室里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正各自看书;自习室一角的饮水机亮着黄灯,表示开水即取即饮,紧邻的“志愿者服务台”上摆着数份安宁市地图以及医药箱、针线包,“这些都能免费使用,赶上下雨还能借伞。”李瑞娜说。 在阅读区,正在翻阅《参考消息》的白文富家住武庙坡,也是安宁市图书馆的熟客,“图书馆里能看的资料比较多,除了报纸,还有杂志可以翻阅。”正在分类整理报刊的工作人员李菊告诉记者,“报纸订阅数是58份,期刊有500多种。每天下午两点到4点,来馆的人最多。”据了解,安宁市图书馆总藏书18万多册,目前有10952人常年借书,“服务不只面向安宁市民,还包括流动人口,进来看书不需要手续,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提供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就能办借书证。”安宁市图书馆副馆长何瑞华说。 除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乡愁书院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安宁市还在9个街道、97个村(社区)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街道上主要是建综合文化站,社区主要是打造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除个别山村,几乎全部实现徒步15分钟就能到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安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文化科科长李规定介绍,“街道上的综合文化站,要求能提供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室、排练室等空间。2017年文化站和服务中心又新增加了党员教育活动室、宣传文化活动室、家长教育活动室、未成年人活动室等,也就是说,从去年开始,安宁市街道和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功能增多了。而村级别的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多功能室、棋牌室和农家书屋等。”安宁市文化部门要求,街道和村(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每周至少开放40个小时,“得让老百姓能够进得来。”李规定说。 仅2017年,安宁市花费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资金为600多万元,人均19元——去年的公共文化考核中,安宁市获得昆明市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在新城区,安宁市文化中心、新图书馆、新文化馆、综合体育馆、新科技馆、城市展览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在建设中,预计会在今年投入使用。 基本满足民众需求 继续向就近、更细倾斜 在连然街道东湖社区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到周四或周五都会举行儿童绘本亲子阅读活动,活动发起者秦洋是5岁女儿的妈妈,她认为,父母与小朋友一起读书是最好的陪伴,“我家在凤城春小区,离东湖社区服务中心很近的。在这里阅读和在家阅读不同之处就在于环境氛围影响不同,引导孩子阅读投入专注力不同。”秦洋在社区里发起约读活动,与有同样想法的家长做“小鲤鱼读书会”,希望让更多小朋友走出家门,以多种形式进行亲子阅读活动,“从2016年7月开始,每次活动都有十几个家庭来参加,有的是由爸爸或者妈妈带着小朋友来,更多是父母都来陪伴。”“东湖社区和大屯社区都给我们提供免费场地。对就住在附近的居民来说,有足够容纳三四十人的大场地,共同营造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阅读、交流、游戏的环境和氛围,对于带动整个片区居民共建共享有非常大的帮助。” 东湖社区和大屯社区都属于连然街道,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年龄层次丰富,既有企业员工,也有公务员,还有城镇化过程中从乡村人口转型而来的城市居民,“我们还有3个村子,大家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各不相同”,连然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罗阳告诉记者,“还是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何缩短群众实际需求和我们能够提供的服务之间的距离。我们会把经费向公共文化服务做得好的社区倾斜,就近、就细地提供服务。像小鲤鱼读书活动,肯定要围绕他们居住的社区范围内开展才方便,才有吸引力,这样活动做起来才会长久。而且阅读活动都是在晚上,社区的工作人员也要配合他们的时间,把场地和相关服务做好。” 和连然街道的居民构成不同,居住在金方街道辖区范围的居民11万多人,其中企业退休人员占据较大比例。记者在金方街道综合文化站见到,家住望湖小区的昆钢青年职工朗先生用休息时间来打乒乓球,另外几位在玩扑克牌的居民也是家住附近的昆钢退休职工,“走过来就5分钟,自从文化站建成我们就在这里玩。”排练室里有人正在练习舞蹈,图书室里叫许思恒的居民正在读有关中医养生的书,“经常来,爱看医学、保健方面的书。” 由于金方街道所在曾是大企业社区所在地,楼房密集,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腾挪,而居民又以企业离退休职工居多,他们需要健身场地,“我们为这个事儿做了很多努力,只要有一点点场地,也装上一副篮球架,提供半个篮球场。黎明社区原来有个垃圾堆,我们把它改造成篮球场,虽然不是那么规范,也尽量让附近居民能够出来打打球。”多年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武绍明介绍,在金方街道,凡是有空地的地方,“装一些健身器材,把小场地利用好。”武绍明说,金方街道会根据“昆明市村(社区)公共文化指标体系”和街道与之签订的“文化工作责任书”具体细则,来考核基层文化中心,对群众文化活动做得好的,用补助方式给予鼓励,“文艺团队有多少,具体的群众文化活动做得怎么样,我们非常关注,鼓励多做活动,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公共服务需要共建共享 吸引市民发挥志愿者精神 2017年9月,位于宁湖公园的安宁市美术馆正式开馆,不久前刚刚结束“迎新春美术作品展”,记者采访期间该馆正在准备“文明城市、大美安宁”摄影新展。在美术馆工作的志愿者司徒杨接告诉记者,安宁市民非常喜欢面朝宁湖、布置清雅的美术馆,“很多人来看展,每天上午来宁湖健身的居民都会进来看一下。”司徒杨接是从云南美术出版社退休的编辑,酷爱画画,2011年在宁湖小区龙山苑买了房子准备过养老生活,“家人都在昆明,住了一段时间后就想要不把房子卖了回昆明吧。”安宁美术馆开馆以后,司徒杨接迅速决定,就在安宁进行艺术创作,“安宁美术界卧虎藏龙,我来报名当志愿者,既做些服务,也进行创作,还能和本地画家进行交流。” 作为第一家县级美术馆,安宁美术馆不仅会不断推出展览,满足市民的看展需求,还希望能够给本土画家提供更好的展览机会,“一楼做展览,二楼进行创作,也可以进行公共交流。美术馆就是安宁画家自己的家。”全程参与安宁市美术馆创办的李规定说。 开放参与通道,大胆起用志愿者,让更多安宁市民融入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之中。金方街道新村社区总支书陈桂仙告诉记者,“我们社区的工作人员才十几个,但是参与公共服务的志愿者有1600人。”例如,为新村社区电子阅览室进行电脑使用培训的,是社区里的大学生志愿者,“很多人就是在这里学会使用电脑的,他们多高兴的,会上网查资料了。”例如,展览厅里展出的是新村社区居民的创作:刻纸、手工制作的风筝、纪念章收藏;在阅览室提供借阅登记和查询服务的也是志愿者。 59岁的居民肖丽华是昆钢退休的老职工,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已6年,“今天主要是打扫卫生,做借书登记,为来社区办事的居民进行引导和帮助。”她告诉记者,“当志愿者没有报酬。我家小孩在昆明工作,孙子也上小学了,不需要我领,能为社区做点事,很好的。”对于大量居民都是昆钢退休老职工的新村社区来说,让更多退休职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其他社会事务,既当被服务者,也为他人提供服务,是一种尊重和抚慰。 城市文明建设,并不仅仅是宏大叙事的行政手段,更是你我都能参与、助力、改变细微居住的生动践行——在安宁,会是图书馆安静复习的年轻人,是美术馆画画的中年女性,是自在舞动的广场舞参与者,是一个个为城市文明进程不断付出努力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志愿者,是互相守望、合力前行的你和我。(来源:滇中新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