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楼里的楼道,不仅是居民出门进门的必经之地,还是邻里接触最频繁的地方。截至2018年6月底,上海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已创建“美丽楼道”156个,完成2018年创建指标(204个)的76.5%。通过“美丽楼道”创建活动,切实提升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让楼道成为了居民共享美好生活的公共空间和提升精神文明的沟通交流平台。
通过调研,周家桥街道发现,“美丽楼道”建设过程中还有些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相关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居民愿望迫切但意见统一“难” 通过走访调研,不少居民提出希望对自己所在楼道进行“美丽楼道”建设,建设目标主要集中在楼道整洁、环境美化、邻里友好、安全有序等四个方面,且从问卷调查情况显示,售后公房小区居民需求略高于商品房小区居民。但对如何打造、打造主题以及出资额度等,问卷调查也显示出居民非常多样的意见。实际工作中也出现居民对于“美丽楼道”建设的多种意见,但难以统一的问题。 部分楼道堆物问题根除“难” 部分楼道堆物现象经常反复,小到一袋生活垃圾,大到各类家具。堆物的原因也很多,如住房面积紧张,家里堆不下的东西门口放一放,进而发展为楼道堆一堆;别人楼道能放东西,我也要放,要不我就吃亏了;楼道是公共面积不放白不放等。但是带来的问题也不仅仅停留在环境卫生问题,有些已成为安全隐患。 众口难调建设维护资金筹措“难” “美丽楼道”建设需要三个阶段的费用投入: 第一阶段为楼道整修,商品房小区楼道基础条件较好,简单粉刷即可。售后公房小区普遍存在楼道内墙面斑驳、布线凌乱等硬件问题。 第二阶段为个性化美化。 第三阶段为后期管理阶段。目前没有专项资金支撑,主要靠楼内居民自筹。加上楼内居民需求不一,要求不同,在资金筹措时更是难上加难。 通过问计问需于民,结合总结前期成功打造的“美丽楼道”经验,街道得出这样一些关键词。关键词一:楼道清
“美丽楼道”建设前提和基础是干净、整洁的楼道。为此街道、居委会发动党员、楼组长、居民志愿者等坚持开展每周四的爱国卫生日整治。今年截至6月底,已开展楼道清理850余次,清理楼道堆物207.1吨,去除楼道小广告3499处。针对难点楼道,制定“一楼道一方案”,必要时开展联合整治。 关键词二:挖潜力
有别于商品房所拥有的较大公共空间,售后公房楼道布局相对局促,需要“螺蛳壳里做道场”。范北居民区虽然是一个老小区,硬件条件有限,但他们利用楼梯下、墙面上等不起眼的地方,使“美丽楼道”虽藏身于小巷里弄深处,淹没在老旧公房之中,但仍散发诱人的微光。 关键词三:重过程 居民需求不同,众口难调,要重视“美丽楼道”建设整个过程的居民全过程参与,从而提高居民积极性,让居民主动出谋划策,捐赠物品、参与后期管理等,再通过“业主自筹一点、物业倾斜一点、居委会辅助一点”的多方出资模式,提升“美丽楼道”建设实效。如虹桥河滨花园小区1号楼经过“听取创建意愿”“创建方案选择”“创建方案多轮调整”三个步骤,通过居民代表大会、方案公示等形式让居民在整个过程中发声,不仅兼具楼道美化的效果,还结合业委会在此办公增设了廉政内容。 关键词四:借东风
对于售后公房小区,“美丽楼道”建设可与“家门口工程”、精品小区建设等同步,借实事工程的东风提升楼道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武夷居民区友联大厦就是一个基础条件有限的旧小区,很长时间里,大门口两块空地因为乱停车、杂物乱堆放,成了小区居民的一个小“心病”。借“家门口工程”实施之际,将这处“乱停角”改造成了“阅读角”,打造成了居民家门口的会客厅。 关键词五:做嫁接
天山河畔花园居民区“美丽楼道”创建与“我与生态”厨余垃圾变废为宝项目试点工作相结合,一方面楼道的创建主题鲜明有特色,另一方面通过两项工作嫁接合成,对资源进行了整合,也有效降低了项目成本,只要能将相关工作项目合理嫁接,可以做到“1+1<2”的成本,又能得到“1+1>2”的效果。 关键词六:多主题
对于“美丽”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不同的标准,为此街道设定主题,让居民商议后定主题,因此一个小区会有多个主题,如天山华庭居民区“创美风华,质享心庭——创‘美’文明”主题系列,4个创建楼道拥有各自的分主题从发现美、呵护美、维系美和创造美四个方面来逐一呈现;或者不定期的更换主题;或在基础美化的前提下部分“留白”,给居民自己创意的空间。 下一步,周家桥街道将把美丽楼道与垃圾分类可视化项目相结合在全街道进行推进,加强零堆物管理力度,让美丽楼道成为文明创建的有力载体。 (来源:上海长宁) |